我国煤炭开发重心逐步西移,导致煤炭运输距离不断延长,煤炭供应(兼并煤炭化验设备供应)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日益增加。建立煤炭应急储备基地,提高应急调运能力的必要性越来越凸显。于是,2003年底,建议国家尽快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。
从那以后,尽管争议不断,但煤炭储备基地的立项与建设一直在进行着。煤炭储备基地需要使用煤质化验设备-量热仪、测硫仪、马弗炉等检测设备。各地政府也跃跃欲试,加力推动省级储备基地建设:山东计划2015年建成6个至8个区位优势较强的省级煤炭应急储备基地,甘肃决定在全省建设14个电煤应急储备物流中心,重庆、北京、山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苏、安徽、辽宁等地也纷纷提出建设煤炭战略储备基地的规划,部分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已开工建设或建成投入运营。
不仅煤炭调入地区,部分煤炭调出地区也对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充满热情。从理论上讲,建立煤炭储备基地,不仅可以提高国家和地方的能源保障水平,还可以增加社会库存量,对稳定市场有一定作用,有利于化解区域突发性供需矛盾,缓解煤电之争。然而,实践证明,储煤基地建设并非想象的那样美丽。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表明,各地对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与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预见,储备基地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遭遇重重困扰。
问题之一是征地和施工困难重重。“煤炭会造成污染”是各地煤炭应急储备基地建设征地和施工遭遇阻挠的一大原因。
问题之二是规划的建设规模脱离实际需要。煤炭储备基地建设好大喜功不只是个别现象。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,要建设“最大”储煤基地的就有好几个地区。
问题之三是对煤炭不适合长期储备认识不足。煤炭的一大特点,是大宗散货,运输主要依赖铁路,储备场地面积很大,在土地价格越来越高的当下,煤炭储备成本很高。煤炭的又一大特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其质量将逐渐下降,长时间储存还会发生自燃、空气污染和水污染。这使得储煤基地环境治理投入大。
问题之四是资金短缺。从理论上讲,煤炭储备基地商业化运作,采取“卖一补一”的库存战略和借助数字化配煤技术,变静态储备为动态储备,可以让煤炭在储备过程中升值,也使资金占用量尽可能少。这只是理想状态。实际上,储备的煤炭经过购进、储存、配制、运到电厂,价格比市场价高很多。煤炭的价格,我们使用量热仪来检测发热量大卡控制。
既然储煤基地承担了政府煤炭储备的职责,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,政府就应当在土地、资金、税收、铁路等关键资源的配置上给予支持,对因政府储备而导致的经济损失进行必要的补贴,确保煤炭储备基地储得进、管得好、用得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