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渤海煤价在经历连续13周下跌后连续两周止跌,但国内煤炭市场仍然低迷。记者采访看到,运煤通道依然冷清,许多煤企煤炭滞销严重,这使现行煤炭机制的诸多弊端进一步暴露。下面就来分析各种弊端:
煤价止跌难破滞销困局
目前,虽然煤价已经止跌,但是滞销严重的局面并未有明显改观,煤炭企业(受牵连的还有煤质分析仪器行业和煤炭检测设备行业)经营压力仍不断加大,大规模限产仍在继续。
作为动力煤的主产区,大同煤炭企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。同煤集团一位负责人透露,现在集团产量虽然没有下降,但是却毫无利润可言,只能硬挺着。
秦皇岛煤炭网8月15日最新数据显示,环渤海5500大卡市场动力煤(我们提倡使用煤炭化验设备-量热仪,检测煤炭的发热量大卡,保证煤炭价格)综合平均报收626元/吨,与前两期保持持平。这意味着在经历连续13周下跌以后,环渤海煤价连续两周止跌,但这仍然是“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”发布以来的最低纪录。
煤炭进口量也在增加。因此,未来国内煤炭供应量将持续增加,三季度要扭转煤炭颓势难度很大。
煤炭滞销暴露三大“弊端”
专家认为,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国内煤炭市场长期存在的诸多弊端一直没有解决。
第一,煤炭产能缺乏有效调控,过度市场化现象仍在持续。
近几年,我国一些产煤大省煤炭产量屡创新高。
第二、缺乏对国内外煤炭市场供求的监测和预警机制。
今年上半年国际煤炭市场一直不景气,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下降,一些产煤国煤炭出口十分旺盛。以前,每当中国大规模进口煤炭时,进口煤价格就会大幅攀升,进而促使国内煤炭采购量增加,然而今年这种因果关系并没有出现。同时,受经济增速放缓、水电出力加大等因素影响,国内煤炭的需求却在大幅减少。对此,煤炭企业和主管部门缺乏监测、预警,没有及时发现、提前应对。
第三,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。
目前,国内煤炭价格在流通环节产生的成本过高,这导致国内煤价与国际煤价出现倒挂现象,在竞争中处于劣势。这里面有流通环节过多、不合理收费、腐败等诸多原因。
机制建设亟需加强
专家认为,要想消除上述弊端,必须从长远角度建立煤炭市场的良好秩序,深化煤炭领域的各项改革,完善相关的配套机制,还要保证煤炭质量,使用煤炭检测设备-量热仪,测硫仪,马弗炉等产品,检测各种指标,确保优质煤的产生。